新派訊 “每次騎電動車上路,都會下意識摸一下頭頂的頭盔,否則總覺得沒有安全感。”11月16日,記者在濰坊街頭采訪時,家住高新區浪琴灣小區的市民高先生如是說。
提到從何時起養成的這個好習慣,高先生的思緒回到了兩個多月之前。9月份的一天晚上,高先生加完班騎著電動自行車回家,覺得路途不遠,路上車又少,就沒戴頭盔。走到家門口附近的一個拐彎處時,他的電動自行車不慎碰到了路沿石,整個人頓時失去平衡,一下子摔在地上。
“受傷倒不是很重,但頭上擦破了皮,為此我戴了很長時間的帽子,時至今日還能看出傷痕。”高先生說,如果當時佩戴頭盔,頭部不至于受傷。從那以后,他就養成了佩戴頭盔的好習慣。

當天,記者在城區東風東街與文化路交叉口、勝利東街與新華路交叉口、健康東街與金馬路交叉口等多個路口蹲守調查,共觀察了百余輛通過路口的電動自行車,發現絕大多數騎行市民都正確佩戴頭盔。
市民劉女士以前出門很不愿意佩戴頭盔,覺得容易壓壞發型,影響形象。后來從媒體上得知正確佩戴安全頭盔,能在最危險的時刻救人一命,覺得不能心存僥幸。“風度形象很重要,但出行安全更重要,自己不對自己負責,后悔可就晚了。”劉女士說。
“最開始是害怕不戴頭盔被交警查住,所以出門就戴頭盔,慢慢便養成習慣了。”市民孫女士說,現在騎電動車不戴頭盔反倒不適應了。
據了解,為著力解決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安全頭盔佩戴率低,闖紅燈、逆行、超速、不按規定車道行駛、違法載人等“五類重點違法”突出問題,集中消除一批道路交通安全風險隱患,濰坊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其中,騎乘電動自行車(包括摩托車、三輪車等)不佩戴安全頭盔是專項整治的“頭號重點”。

小小頭盔,為何要如此“大動干戈”?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相關統計顯示: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死亡事故中,約80%為顱腦損傷致死。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當事故發生時,騎行頭盔可吸收大部分撞擊力,起到緩沖、減震的保護作用。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表公報,騎乘摩托車等兩輪交通工具時戴頭盔,可使受傷者的比例下降70%,死亡率下降40%。不戴頭盔頭部損傷率是戴頭盔的2.5倍,致命傷不戴頭盔是戴頭盔的1.5倍,頭盔對于電動自行車駕駛人來說,相當于轎車駕駛人所系的安全帶,是騎行者遇到危險時的最后一道防線。
該負責人呼吁廣大市民騎行前,務必檢查頭盔是否完好,因松垮頭盔無保護作用,所以佩戴時要系緊卡扣。另外,攜帶孩子時,必須給孩子用安全座椅、戴好頭盔。
此外,濰坊公安交管部門提醒,市民購買選用頭盔時,務必認清3C認證——可通過頭盔上粘貼的“CCC”標志進行識別。選擇好合適的尺碼后,還要記得調整好調節器、正確固定位置后再騎車上路。此外,安全帽不能代替頭盔使用,因為前面沒有擋風罩,后面沒有后腦勺防護措施。
來源:新派客戶端
編輯:張永超 王譽林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