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勢賦能 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新高地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孫瑞榮
金秋時節,碩果飄香。9月16日舉辦的2025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山東行(濰坊)暨重點高校校地合作對接交流會,不僅是一次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更是濰坊不斷深化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了濰坊作為區域創新中心的強大集聚力與輻射力。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浪潮奔涌向前,顛覆性技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誰能率先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的壁壘,誰就能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當前,濰坊正以聚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目標,不斷探索校地企合作新機制,創新產學研用協同新模式,全力釋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乘數效應”。截至目前,濰坊已成功推動133家知名高校院所與本地企業“牽手合作”,吸引大批優質人才項目和先進技術成果落地轉化,真正打通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
在此次交流會上,國內數十所頂尖高校的科研團隊攜百余項可轉化成果集中亮相,從前沿技術到實用方案,從創新理論到應用原型,全方位展現了“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的磅礴合力。為讓創新成果真正“活”起來、“用”起來,濰坊通過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設立專項轉化基金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正逐步構建起全鏈條、全周期、全要素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這一體系徹底打破了以往“成果沉睡實驗室、轉化難出校門”的僵局,實現了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耦合、同頻共振。
更令人矚目的是,大會發布的聯合倡議,將高校、成果轉化中心、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及創投機構緊密聯結,組建起一個目標一致、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創新共同體。這種“多方聯動、抱團發展”的模式,不僅能加速技術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步伐,更能培育出創新共生、合作共贏的良好生態。如今,在濰坊的產業版圖上,校地合作的成果正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濰坊實現產業化,為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小苗成大樹”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眼下的濰坊,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發展熱潮處處涌動,干事創業的激情撲面而來。濰坊將以此次大會為新起點,以更大力度優化創新生態、更實舉措強化服務保障,推動更多“書架”上的科研成果走向“貨架”,讓更多“科技之花”結出沉甸甸的“產業之果”。
編輯:韓佳 張興紅 李麗雪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