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復活”“茶界泰斗” 營銷不能無底線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宋玉璐
據中國青年網微信公眾號報道,近日,已故“茶界泰斗”張天福被AI工具“復活”,為茶企代言一事引發關注。視頻發布賬號歸屬福建張天福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承認,視頻系AI制作。張天福遺孀張曉紅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張天福生前友人認為,AI制作視頻是冒犯逝者。張天福之子張德友曾授權茶企制作視頻,他表示,已被主管部門約談。
技術的發展為滿足人們的精神與情感需求提供了更多載體,近年來,伴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飛躍發展,各類AI技術的門檻逐漸降低,AI“復活”逝者成為應用場景之一。用AI技術“復活”已故名人更是屢見不鮮,甚至已形成了產業鏈。與此同時,AI“復活”也引發強烈爭議。有專家提出,AI“復活”技術被濫用,或將帶來侵害個人權益、數據隱私安全、傳播虛假信息等問題。
張天福先生是我國著名茶學家、制茶與審評專家。但他于2017年就已去世,享年107歲。離世8年之后,其音容笑貌通過AI的形式重現網絡,本應是一段佳話。但被AI“復活”的張天福居然在視頻里為茶企做廣告,稱“我活到108歲,試茶80多年了……”茶企以“復活”行業先驅作為營銷手段的做法,引發輿論強烈反感。
在情感上,我們傳統文化中素來有“逝者為大”一說,逝者的形象承載著家屬的情感記憶,也關乎社會對逝者的緬懷敬意。張天福作為“茶界泰斗”,其形象是行業精神符號,而非企業營銷工具。用AI將其“復活”代言,既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也挑戰了社會倫理和公序良俗。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其應用應有道德邊界和法律規范,今天有人“復活”“茶界泰斗”,明天就會有人讓其他行業的領軍人物“重生”。對此,有關部門應抓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警惕AI“復活”技術可能產生的社會風險。
AI技術應當服務于人,而非違背人性。對普通用戶而言,需明確AI使用邊界,區分私人緬懷與公開商用,尊重逝者及家屬意愿。對于企業來說,營銷必須堅守法律與倫理底線,不能借技術之名“打擦邊球”。
技術的未來應堅持向善原則,在“能做什么”與“該做什么”之間找到平衡點。唯有讓AI技術在法律與道德的框架內運行,才能既發揮其價值,又守護好社會倫理與秩序。
編輯:趙越 張興紅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