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重陽節的意義,其實就這么簡單
□新派特約評論員 張洋
刷到日歷上提醒“重陽”的那一刻,才發覺小區樓下的菊花開得正盛,公園門口也多了些被晚輩攙扶著、拄著拐杖的身影。這個源自戰國、成型于漢代的傳統節日,走過兩千多年時光,仍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深深淺淺的印記。只是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不少人提起它,第一反應竟是“哦,今天是老人節啊”,仿佛只剩下日歷上的標注,卻忘了它藏在煙火氣里的溫度。
說起重陽節的老規矩,還是老一輩記得最清楚。小時候常聽奶奶說,重陽節要早起插茱萸,枝子插在門框上,說是能祛病辟邪,再去高處的小山坡爬一爬,那叫“步步高升”。那時不懂這些習俗的深意,只覺得跟著大人撿楓葉、聞野菊香就很開心。后來才明白,插茱萸是古人對平安的祈愿,登高藏著“步步高升”的美好期許,賞菊飲酒更是文人墨客筆下“采菊東籬下”的雅致。這些看似簡單的儀式里,藏著一代代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家人的牽掛。
可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離這些傳統越來越遠。年輕人忙著上班加班,沒時間陪父母登高;孩子們沉迷電子產品,對插茱萸、賞菊花毫無興趣;就連超市里售賣的重陽糕,也漸漸被網紅甜品取代。有人說傳統節日過時了,可到底是節日老了,還是我們忘了停下腳步,去感受它背后的情感?
去年重陽,我帶母親去家附近的公園散步。原以為她會嫌累,沒想到她腳步輕快,還跟我講起從她過重陽的事,“那時候沒有手機,條件也不好,在重陽糕上插個小紙旗就代表茱萸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比現在熱鬧多了。”說著說著,她眼里泛起了淚光。那天我們沒有走多遠,卻在涼亭里坐了很久,看夕陽染紅天空,聽母親絮叨往事。那一刻我忽然懂了,重陽節的意義從來不是非要爬多高的山、走多遠的路、賞多美的菊,而是借著這個節日,給家人多一點陪伴,給老人多一些關心。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這個稱呼讓節日多了份沉甸甸的責任。這些年,身邊也有不少溫暖的變化。社區會組織重陽節茶話會,讓老人們一起包餃子、聊家常;學校會布置“陪長輩過重陽”的作業,讓孩子們為爺爺奶奶捶背、講故事。這些小事或許不起眼,卻像點點星光,照亮了傳統節日的傳承之路。或許我們不能每天陪在父母身邊,但在重陽這天,讓我們停下忙碌的腳步,給父母打個電話,買些他們愛吃的老點心,哪怕只是陪他們在小區里散散步,也能讓他們感受到滿滿的溫暖。
時光匆匆,傳統不老。重陽從不是束之高閣的文化符號,而是融入生活的情感紐帶。愿我們都能借著這個節日放慢腳步,多陪陪身邊的老人,把這份溫暖的傳統一代代傳下去。
編輯:聶臻臻 孫錦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