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播種者”點贊
□新派特約評論員 劉志偉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如何讓文化的“魂”深深扎根于鄉村沃土,轉化為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新時代面臨的重要課題。濰坊市創新推出的基層文化建設指導員制度,以其生動的實踐和豐碩的成果,為這一課題貢獻了寶貴的“濰坊方案”,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可敬、可贊的“播種者”與“引路人”。
為這樣的指導員點贊,贊他們是激活鄉村文化細胞的“催化劑”。
他們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而是沉入基層的貼心人。在田間地頭,在農家院落,他們精準把脈村民的文化需求:面對舞蹈排練的困惑,他們以專業指導化生硬為流暢;面對“散、亂、弱”的文化隊伍,他們從組建到策劃全程賦能,讓團隊找到方向;他們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專屬節慶,讓鄉土風情得以彰顯;他們捐贈書籍,點亮閱讀之光;他們深耕非遺,讓古老技藝重煥生機……他們改變了以往“送文化”的單向灌輸模式,通過“精準滴灌”式的服務,推動文化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讓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創造者”,喚醒了基層文化創造的渴望與活力。
為這樣的指導員點贊,贊他們是打通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筑路人”。
鄉村文化振興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效機制的保障。濰坊市構建的“市縣一體、柔性派遣、結對共建、資源共享”工作機制,為文化資源的順暢流動鋪設了高速路網,打破了層級與地域壁壘。“兼職+志愿服務”“定期服務+項目服務”的靈活模式,確保了服務既能常態化覆蓋,又能精準對接不同鄉村的個性化需求。專家顧問團的智力支撐,避免了“盲目施策”,提升了服務效能。而“文潤濰坊”系列品牌活動的持續開展,如“百場特色文化課”“百項民生‘濰’服務項目”“百場文化活動”等,則將零散服務系統化、品牌化,形成了強大的文化聚力效應。這套“輸血”與“造血”并重的體系,不僅送來了文化,更培育了本土文化骨干,留下了“帶不走”的文化力量,確保文化種子在鄉村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濰坊的實踐表明,鄉村文化振興并非簡單的文化資源搬運,而是一場關乎主體性喚醒、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深刻變革。它正需要像基層文化建設指導員這樣的專業力量,去扮演“點火器”與“播種機”的角色。
需要他們深深扎根鄉土,做民情民意的傾聽者、文化需求的對接者、創作活力的激發者;也需要他們持續勇于創新,做傳統與現代的聯結者、文化品牌的塑造者、鄉村魅力的傳播者。他們的工作看似平凡,卻連綴著歷史的文脈與未來的篇章,關乎百姓的精神歸屬與鄉村的文化氣象。
我們期待,隨著“播種者”的持續耕耘,文化的種子能在更多鄉村破土萌發,迎來一個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鄉村文化新春天。
編輯:平小娜 王潔鈺 李麗雪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