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掉濾鏡,平凡善舉最動人
□新派特約評論員 張琦
近日,一段記錄揚州民警深夜救助市民的短視頻在網絡走紅:市民徐先生婚宴后駕車返程,因燃油耗盡滯留路邊,隨車的妻兒身處窘境。當他前往加油站購買散裝油遭拒,無助報警后,民警僅用9分鐘便抵達現場,一邊耐心安撫焦急的徐先生,一邊協調溝通、規范登記,全程陪同完成加油操作,直至確認車輛正常啟動、一家人能安全歸家才悄然離去。
這段無特效渲染、無刻意煽情的視頻,收獲了27萬網友的點贊。評論區里,無數人自發分享自己親歷的溫暖瞬間:下班途中助力拋錨車輛脫困、為迷路老人指引歸途、在社交群組分享就醫掛號實用技巧……這些直白質樸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讓“善意”在網絡空間自然流動,勾勒出網絡正能量最本真的模樣。
何為真正的網絡正能量?就是藏在普通人指尖的“微小善舉”,融入日常生活的“舉手之勞”。有人將小區垃圾分類細則畫成漫畫,只為讓老年群體輕松理解;有人在評論區逐步拆分講解手機誤刪照片的恢復方法,全程不求回報;有農戶以鏡頭為窗,如實介紹家鄉橙子的口感與價格,讓滯銷的農產品順著網線走向全國。這些事或許微小到轉身即忘,卻如點點星光,照亮每個角落。
當下,部分所謂“正能量”內容過度包裝、強行升華,不僅難以引發公眾共情,反而讓網絡空間的正向表達陷入“失真困境”。事實上,優質的正能量傳播,從來不需要厚重濾鏡與精心劇本。正如記錄民警的徐先生所言,拍攝初衷只是“留住一份感動”,未曾想過會引發廣泛關注;那些分享實用信息的網友,也并非渴望成為“網紅”,只是不愿他人再走彎路。這份“無意為之”的純粹,恰恰是網絡正能量最動人的原因。
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放大器”,既曾放大過社會爭議與浮躁情緒,更具備將普通人善意無限延展的強大勢能。一句發自內心的“辛苦了”,能給困境中的人帶去慰藉;一個切實可行的“小提醒”,能為迷茫者撥開迷霧;一次隨手的“幫轉發”,能讓亟需幫助的人看到希望。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匯聚起來便是網絡世界最溫暖的底色。
說到底,網絡正能量從來不是別人的事,你我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條評論、每一個分享里的小堅持,都是正能量。當越來越多人愿意把“微小善舉”藏進屏幕,把心里的善意留在指尖,那些平平淡淡的小事,慢慢就會匯聚成照亮生活的炬火,以平凡微光點亮人間。
編輯:聶臻臻 張興紅 李麗雪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