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虛假滿意”遮望眼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宋玉璐
據《法治日報》報道,“老師說只能填‘滿意’或者‘非常滿意’”“填了‘一般’和‘不滿意’的,都要擦掉重填”……近日,遼寧鞍山鐵西區實驗學校有教師被指在《校園餐學生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填寫過程中,存在“數據整容”亂象。這一亂象并非教育領域個例,醫療、企業等領域均存在。專家認為,這不僅違背誠信原則,更容易掩蓋真實問題、侵蝕社會信任。
近日,遼寧鞍山鐵西區實驗學校有教師被指在《校園餐學生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填寫過程中,要求學生將選了“一般”和“不滿意”的都擦掉,只能選擇“滿意”或“非常滿意”,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其實,這種現象并非個例,一些醫院的滿意度調查成為醫護人員的考核壓力,甚至出現代為填寫、互助答題等行為;一些企業設置的投訴流程復雜,實質是阻礙用戶表達真實意見……調查問卷,是為了廣泛征集意見而設立的,“滿意”與否,是服務產生的自然結果,而不是強加上指標考核的硬性要求。若一味追求數據好看,就背離了調查初衷。
這種粉飾太平、自欺欺人的做法,讓孩子們真實的訴求被掩蓋,校園餐存在的問題被遮蔽,醫護人員被考核壓力所累,企業忙于維護自己的光鮮數據,不僅讓這些機構失去了改進服務的機會,更在損傷公眾的信任。當“滿意”成為唯一答案,真相便沒了立足之地,小問題拖成大矛盾,最終損害的是公共利益。
究其根本,“虛假滿意”的病根在于不合理的考核機制。“滿意度”成為硬指標時,就容易催生唯數據論的形式主義。調查的目的應是聽真話、解難題,而非追求“零差評”的虛假繁榮,如同給植物刷綠漆,看似生機勃勃,內里早已枯萎。
要根治這種亂象,一方面要讓滿意度與考評適度“脫鉤”,消除數據造假的源頭動力;另一方面應引入第三方調查、匿名填寫等機制,讓受訪者敢說真話、能說真話。同時,要明確數據造假的法律責任,讓“數據整容”者付出代價。
滿意度調查從來不是只有必選的唯一答案,虛假的繁榮終會破滅,下定決心整改治理,才能贏得真正的滿意。而這份真實,才是社會進步持久的動力。
編輯:趙越 孫錦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