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里的立冬,“藏”著生活的“暖”
□新派特約評論員 張洋 于海亭
天地始凍,萬物歸藏。清晨的菜市場里,白菜蘿卜攤位前排的長隊、羊肉攤飄出的鮮香,超市冷柜里碼得整齊的餃子皮,都在昭示立冬已至。提起這一節氣,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補冬”,實際上,立冬的精髓不是盲目地大快朵頤,而是煙火氣里的“藏”之智慧,和裹著民生溫度的“暖”之真諦。
老一輩說的“冬藏”,是把日子過扎實的智慧。舊時物資匱乏,北方人家窖里碼滿白菜蘿卜,南方人家腌好咸菜臘肉,都是為了在寒冬里守住一口新鮮。如今物資豐裕,“藏”的形式雖然有變,內核卻半分未減。農戶把秋收糧烘干入倉、酸菜封缸,鎖住食材本味也寄寓豐收期許;鄰家大姐凍好餃子寄給外地兒子,附上“立冬吃餃,不凍耳朵”的手寫紙條。這份“藏”,藏著踏實與牽掛,也藏著對生活的滿心珍視。
比飲食之暖更動人的,是細節里的民生之暖。從前立冬常伴“天寒宅家”的單調和“老人孩子無處去”的困擾,如今,社區活動室提前備好熱茶,每周三有書法老師教寫楹聯,周末組織親子包餃子、話民俗活動;社區食堂推出立冬專屬熱湯套餐,志愿者給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立冬的寒意,就這樣被細微的暖意層層化解,古老節氣也有了更鮮活的時代滋味。
但這份暖意中,也有些走了樣的“儀式感”。不少人把立冬的“暖”簡單等同于“補”,硬生生把節氣過成“進補競賽”,誤以為多吃幾口葷腥就是“補冬”,卻忘了“藏”的本意絕非暴飲暴食。就像部分養生博主鼓吹“喝酒御寒”“穿得越厚越好”,卻不顧酒精加速散熱,衣物過厚反而影響保暖。真正的冬藏,和社區里的暖意一樣藏在細節里:午后泡壺紅茶翻本書,陪孩子去公園拍殘荷,和朋友圍坐吃頓熱火鍋。這種精神上的“藏”,遠比物質進補更能抵御寒冬。
立冬是充滿煙火暖意的節氣,窖藏白菜的鮮、凍餃里的牽掛,酸菜缸的沖、社區楹聯的香,讓老節氣煥發了新活力。別執著于精致儀式,也無需盲目跟風進補,去承襲古人“藏”的智慧,存份牽掛、守份踏實;感受當下“暖”的善意,享點從容、品點溫情。這樣的立冬,才最接地氣,也最有滋味。
編輯:韓佳 張興紅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