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信息消化的三道防線
□新派特約評論員 于海亭
近日,一位菜農發布視頻稱,有網友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散布“白菜免費”的不實信息,致使其承包的近200畝白菜遭到哄搶,損失慘重。一則謠言讓人們將“私人財產”曲解為“公共福利”,不僅是失控流量的推波助瀾,也暴露出公眾信息甄別能力的集體失靈。
信息消化的第一道防線,在于對信源的甄別與核實。
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拿來主義”逐漸成為部分人的思維慣性,見到吸引眼球的內容,不假思索便轉發以博取關注,卻吝于花費片刻時間驗證真偽。這種“懶于思考”的集體心態為謠言的蔓延提供了土壤,也拉開了這場鬧劇的序幕。
信息消化的關鍵環節,體現為對權利邊界的認知與自覺。
“他人財物不可侵犯”是大家應當遵守的社會基本準則,即便有人最初被“白菜免費”的傳言所誤導,在菜農澄清、勸阻后,也應自覺停止不當行為,甚至彌補菜農損失。否則不僅違背道德、法律,也將無情碾碎菜農的辛勤勞作與生活期盼。“利之所在,規則皆可拋”的自私邏輯,暴露出個人道德的失守,和對公共秩序的漠視。
信息消化的最終落點,應歸于理性的判斷與行動。
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我們既要“讀懂文字表面”,更要“辨析內在邏輯”,并最終“做出正確抉擇”。
信息消化不是簡單的“接收-傳播”單向流程,而應是一個涵蓋“甄別-思考-決策”的完整認知閉環。唯有持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保持理性審慎的判斷,拒絕被情緒裹挾,不為小利所惑,我們才能在混沌的信息洪流中錨定方向,做出經得起檢驗的負責任選擇。
審慎對待信源,是對自身的負責;堅守行為邊界,是對他人的尊重;秉持理性態度,是對公共秩序的守護。唯有筑牢信息消化的這三道防線,才能讓“免費白菜”的鬧劇不再重演,不讓辛勤勞動者流汗又流淚,守護住一個社會最基本的溫度與底線。
編輯:平小娜 王潔鈺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