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洪承疇的兒子?歷史不容流量“魔改”
□新派特約評論員 趙亞瓊
2025年10月底至11月初,一則“康熙皇帝是明末降臣洪承疇之子”的傳聞在各大社交平臺瘋傳,被網友稱為“洪清假說”。截至11月9日,社交媒體上“康熙洪承疇”話題下已有2.5萬條帖子,總瀏覽量突破524萬次,迅速登上微博、抖音等平臺熱搜榜,引發全網“吃瓜”討論。
這則荒誕不經、史料與科學皆難佐證的謠言,卻如同病毒般在部分平臺擴散,折射出光怪陸離的網絡生態背后,一場關于民族記憶與精神根基的無聲較量,正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進行著。

資料圖片
歷史不應該成為流量的“犧牲品”
輿論生態被污染之后,早早就有專家出來辟謠,從基因證據、史料記載、常識矛盾等方面,給予了有力反擊。
然而,在“注意力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部分網絡內容生產者與平臺推送機制,將歷史真相視為可以隨意打扮、甚至肆意扭曲的“流量密碼”。
“康熙是洪承疇兒子”這類謠言,其炮制者深諳傳播學中的獵奇心理,將嚴肅歷史解構成充滿宮闈秘事、身份錯位的“狗血劇”。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僅以熱度為導向而缺乏必要的真偽甄別,在這場狂歡中扮演了“幫兇”角色,它不問真偽、只求熱度,使得這類極具顛覆性、戲劇性的精神“毒糖果”被精準推送,反復觸達用戶,形成信息繭房內的“三人成虎”。
這場鬧劇的背后,是“流量為王”的冰冷邏輯。為了點擊率與用戶時長,內容生態的底線被一再突破,歷史淪為博取眼球的廉價道具。當歷史的莊嚴讓位于眼球爭奪,被污染的將是社會的文化土壤和年輕一代的集體記憶。
警惕潛移默化的意識“侵蝕”
這并非孤立事件。就在前幾天,作業幫APP因一道“學生跳樓”的物理習題登上了熱搜。題目將一名高中生墜樓事件描述為“受地球引力作用的自由落體運動”,并要求計算其下落過程中的平均速度。這種將悲劇事件簡化為冷冰冰公式的表述方式,不僅對學生群體造成潛在傷害,更暴露出平臺在內容設計上的嚴重價值偏差。
從引誘未成年人建立錯誤價值導向,到對古代歷史人物關系的憑空捏造,潛移默化的意識“侵蝕”已延伸至文化傳承的各個層面。這些內容往往披著“學術研究”“娛樂解構”的外衣,企圖侵蝕我們的價值觀念、文化自信與歷史認同。
無聊談資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這類歷史謠言,看似是無傷大雅的談資,但其廣泛傳播所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小覷。
清代龔自珍曾言:“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其共同的記憶根基與精神紐帶。倘若歷史可以被隨意篡改、惡意扭曲,那么植根于此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便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意識形態滲透是一場無形的戰爭,它藏身于日常的信息洪流中,形式百變,難以發現。我們必須擦亮雙眼,保持清醒——守護精神陣地,就是守護我們的根和未來。
編輯:趙越 孫錦 李麗雪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