繃緊指尖“國安弦”
□新派特約評論員 包婷婷
近日,國家安全部披露了兩起泄密案件,情節各異,卻都源于“指尖上”的疏忽。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折射出涉密領域長期存在的意識薄弱和管理短板,值得每一名涉密工作者深刻警醒。
技術便捷絕不能成為放松保密防線的借口。在數字化浪潮下,各類辦公軟件和小程序雖以高效便捷為賣點,卻暗藏數據采集與云端存儲的灰色地帶。不少涉密人員對技術工具的認知仍停留在“本地操作即安全”的層面,忽略了第三方平臺可能存在的后臺留存、遠程訪問等隱患。這種技術認知的滯后,往往成為泄密的突破口。涉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必須對技術工具保持“零信任”態度,不能僅憑功能判斷安全性,而應建立嚴格的技術風險評估機制,明確禁用工具清單,同步加強技術防護培訓,讓涉密人員既懂業務操作,更懂風險識別,從源頭上堵住技術漏洞。
身份認知一旦出現偏差,就可能成為泄密行為的溫床。個別涉密人員把崗位賦予的保密責任,視為炫耀身份的資本,甚至在社交平臺隨意分享工作場景,誤以為“小范圍展示”無傷大雅。殊不知,網絡傳播具有即時性和裂變效應,一條看似無關緊要的信息,可能在短時間內突破管控,釀成無法挽回的后果。這背后,是對保密紀律的僥幸心理,更是對國家安全的不負責任。涉密人員必須清醒認識到,保密身份意味著更重的責任,而非炫耀的資本。要時刻繃緊思想防線,將“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傳的不傳”融入一言一行,在工作生活中主動遠離風險環節,堅決杜絕因認知錯位導致的泄密問題。
筑牢保密防線,從來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制度、個人與單位協同發力的系統工程。制度層面,不能止于事后追責,更要構建“事前預防、事中監控、事后整改”的閉環管理體系,細化涉密文件流轉、設備使用、信息發布等各環節規范,讓保密工作有據可依;個人層面,每名涉密人員都是防線的第一道關口,必須摒棄“小事無妨”的麻痹思想,在每次操作、每項決策中踐行保密要求;單位層面,警示教育要避免走過場,應通過真實案例解讀、模擬場景演練等方式,讓員工切身感受泄密后果,同時強化日常監督,對苗頭性問題早發現、早提醒,營造“人人盡責、處處設防”的保密氛圍。
信息化時代,保密工作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也對涉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掃清技術認知的盲區、校正身份認知的偏差、構建全員參與的防護體系,才能確保“指尖上的操作”始終運行于安全軌道,真正筑牢守護國家利益的鋼鐵防線。
編輯:趙越 孫錦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