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葉關情”的歷史回響
□新派特約評論員 牛沐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觀眾隨著婉轉悠揚的道情唱腔,與鄭板橋在舞臺相遇。11月11日,濰坊市紀委監委與中國保利集團聯合打造的廉潔主題話劇《枝葉關情·鄭板橋》登陸濰坊,在濰坊大劇院演出3天,再現鄭板橋為民、清廉、擔當的精神風骨。
話劇以開倉放糧、以工代賑等故事為主線,從“好人、好官、好才、好怪”四個方面入手,成功塑造了一位血肉豐滿的廉吏形象。鄭板橋一生為官十二年,任濰縣知縣七年,重視農桑、賑濟災民,案無留牘、室無賄賂,在當地留下了眾多體現愛民心聲的詩句,其中“枝葉關情”更是成了鄭板橋為民情懷和高尚風范的標識。
“枝葉關情”見證鐵骨柔情的為民情懷。鄭板橋調任濰縣知縣,正值濰縣遭災,百姓流離失所,甚至出現“人相食”的慘狀。一邊是上峰批復開倉賑災的文牒遲遲未到,一邊是百姓食不果腹的刻不容緩,鄭板橋自知私自開倉的嚴重后果,但是他毅然選擇用自己的錚錚鐵骨頂住壓力,為災民撐起抵擋風寒的傘,把自己的赤子柔情送予百姓,為災民點燃延續生命的光。話劇中,鄭板橋手持鐵錘砸向門鎖,發出“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吶喊,昂首矗立的身影,讓人不禁想起魯迅筆下“中國的脊梁”!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擔當,引發觀眾靈魂深處的共情共鳴,感嘆歲月靜好的當下,感恩負重前行的脊梁。
“枝葉關情”成就高風勁節的翰墨風骨。為何鄭板橋面對個人得失的時候,能夠義無反顧地以百姓的利害得失為先?飽嘗人情冷暖、已過天命之年的鄭板橋豈會不知封建官場明哲保身的為官之道、趨利避害的進階之術?在鄭板橋看來,農夫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他蔑視那些追名逐利的官員。鄭板橋心里始終裝著百姓,所以能夠在各種誘惑和風險面前,咬定青山、堅持原則,淡泊名利、不役于物。“言,心聲也。書,心畫也。”鄭板橋的為民情懷和光明磊落也成就了他的詩書畫“三絕”,他以“字養生民”為志,筆下的幽蘭、翠竹,或生于峭壁,或不畏嚴寒,或追求自然,都在傳遞著“百折不撓”的風骨和“民胞物與”的情懷。話劇的“詩意鏡像”襯托出鄭板橋的翰墨風骨,光風霽月的高朗之氣亦能沁人肺腑、感人至深。
“枝葉關情”訴說相思不盡的綿綿鄉愁。“相思不盡又相思,濰水春光處處遲。”鄭板橋視濰縣為第二故鄉,離開濰縣后,他將對濰縣百姓的思念融入詩畫之中。他熱愛濰縣山水的秀色,寫下“隔岸桃花三十里,鴛鴦廟接柳郎祠”;他贊嘆濰縣市井的繁華,吟哦“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他祝愿百姓安寧,感慨“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話劇中,鄭板橋囊橐蕭蕭而歸,百姓自發相贈的“萬民傘”正是對其“七載春風”的最美詮釋。鄭板橋臨別時說:“可我現在,已經開始想念它了。”他對濰縣的眷念化作縷縷鄉愁,而濰縣百姓又何嘗不在思念這位清廉愛民的“父母官”。如今,“鄭板橋”回到念茲在茲的“家鄉”,攜清風朗月,與濰坊人民一起追憶枝葉關情、共賞竹影蘭風。“枝葉關情”的歷史回想,必然激蕩時代新風,續寫更好濰坊的動人篇章。
編輯:馮淑杰 張興紅 李麗雪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