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免密支付上把“安全鎖”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薛靜
免密支付,即不需要密碼即可完成支付,是部分支付平臺或應用為提升支付便捷性而推出的一項功能。據央視新聞報道,為進一步規范免密支付業務的開展,切實保護用戶權益,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近日向支付服務主體、廣大用戶發出了倡議:免密支付不得默認開通。
免密支付早就不是新鮮事。網絡購物,自動支付;會員續費,悄然完成;打車出行,下車扣款……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免密支付也出現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追求便捷高效的當下,免密支付縮短了交易時間,提升了消費體驗,重塑了交易場景,因而得到了各方的歡迎。
但是,省時省事就真的省心嗎?便捷的背后,隱藏著資金安全的種種風險,誘導開通、取消難、易被盜刷等問題屢見不鮮。特別是老年人群體,由于對智能設備不熟等原因,很多時候都不知道開通了免密支付,花了不少冤枉錢不說,還給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以可乘之機。這些問題,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更讓數字支付的安全底線屢屢失守。
此次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出的倡議,是對免密支付進行監管的有益嘗試。倡議的核心在于將選擇權真正交還用戶,既要讓開通按鈕更醒目,杜絕默認勾選的套路,更要讓關閉通道更順暢,一鍵取消不再為難。此外,倡議要求給商戶分級、給交易設限,對高風險領域堅決說“不”。這些措施構建起“事前授權-事中監控-事后救濟”的全鏈條防護網,為更好守護群眾利益再加一層安全保障。
當然,防范免密支付風險,不能只靠一紙倡議,還需要將倡議條款轉化為有章可循的硬規范。監管部門要強化監督力度,及時查處仍存在默認開通、隱蔽條款、關閉困難等問題的支付服務主體,倒逼平臺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杜絕強制捆綁、默認勾選等不當操作,要進一步明確支付主體之間的責任邊界,建立健全風險擔責機制,破解消費者維權時被“踢皮球”的困境。作為用戶來說,也要增強安全防范意識,養成主動對賬、設置合理限額的良好習慣,遇到不合理扣款要及時處理,避免更大損失。
數字支付的本質是信任,免密支付的價值在于讓生活更方便。唯有每一次支付都建立在信任之上,每一筆交易都透明可追溯,才能實現技術服務于人的初衷。
編輯:趙越 孫錦 李麗雪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