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區化破局:以協同共治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新派特約評論員 劉志偉
據報道,濰坊市寒亭區高里街道一空橋村通過發展“濟麥44”種植產業,產出的優質強筋麥每噸收購價比普通小麥高出近200元。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高里街道將地域相鄰、資源互通的六個行政村團結起來,由一空橋村帶領,共同走上大田種植之路。
土地流轉起來后,共富片區購置了涵蓋耕、種、管、收全流程的農機具。六村統一購種、機械通用、統購統銷,土地利用率提升5%,畝均土地成本節省200多元。靠著這萬畝良田,六個村去年共創經營性收入1000多萬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
“金田麥香”共富片區只是寒亭區共富故事中的一個縮影。為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規模小、動力不足等難題,寒亭區推動42個村莊抱團組建9個“共富片區”,探索出一條各村協同、合力共富的新路徑。
破題:直面發展困境,尋求系統性解法
鄉村振興非一村一戶之事,亦非單一產業之功。寒亭區初期面臨的困境具有典型性:大量村莊集體經濟薄弱,“無錢辦事”導致基層組織力弱化;收入嚴重依賴資源發包,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差;部分村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發展闖勁與清晰規劃。這些問題交織疊加,凸顯了零敲碎打、各自為戰式發展的局限性。
必須跳出“就村抓村”的傳統模式,尋求一種能夠整合資源、激發合力、系統推進的區域性解決方案。“共富片區”模式應運而生,其核心在于通過組織重構與機制創新,實現更大范圍內的資源統籌和優勢互補。
實踐:黨建引領、產業驅動、協同共治的三維架構
寒亭區的“共富片區”模式,構建了一個立體化、可操作的實踐框架。
寒亭區將黨的建設貫穿始終,創新建立“四個一”推進機制,在各片區成立聯合黨委,由街道干部和核心村書記牽頭,打破村莊壁壘,形成“一盤棋”格局。聯合黨委通過輪值、集中辦公等制度實體化運行,確保議事有平臺、決策有執行、推進有力度。如“筑夢北辰”片區快速盤活千畝撂荒地,正是黨建引領下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和發展勝勢的生動體現。強有力的黨組織成為凝聚人心、協調利益、推動發展的“主心骨”。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寒亭區立足資源稟賦,推動產業多元化、融合化發展。“金田麥香”片區通過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機共享、統購統銷,實現了農業的節本增效與產業鏈延伸;“東籬農業產業”片區則巧妙嫁接田園綜合體,融合種植、加工、旅游、研學等多種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這些實踐表明,片區化發展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片區化打破了資源要素流動的行政壁壘。土地在片區范圍內集中流轉,實現了從“碎片化”到“規模化”的轉變;項目建設中,各村協同配合,保障要素供給;市場拓展上,通過片區聯盟談判,爭取物流、銷售等環節的優惠條件,降低交易成本。固堤街道“瓜甜蔬香”片區的成功,正是協同合作下實現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營、市場化對接的典范。這種“抱團發展”模式,有效激發了鄉村內部各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了“1+1>2”的聚合效應。
啟示: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價值
寒亭區的探索,為各地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借鑒。
鄉村振興首先要解決好“誰來引領”的問題,片區聯合黨委的設立,是對傳統村級組織架構的有效補充和功能強化,為跨村域協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產業發展不能停留在傳統模式,必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農業從生產環節向加工、銷售、品牌、服務等環節延伸,促進農文旅融合,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才能持續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
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至關重要,無論是土地流轉租金、務工收入還是經營分紅,都必須建立緊密且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廣大村民,才能持續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筑牢鄉村振興的群眾基礎。
鄉村振興需要系統思維,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各方面力量。片區化模式恰恰提供了一種系統性解決方案,能夠實現資源整合、功能互補和整體推進。
展望未來,“共富片區”建設仍需在擴面提質、深化利益聯結、吸引培育更多“新農人”和“紅色合伙人”、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續探索。但其已然指明了一個方向:以片區化打破發展瓶頸,以協同共治匯聚振興合力,是新時代破解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
編輯:聶臻臻 王潔鈺 李麗雪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