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理論宣講是打通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舉措。為讓理論宣講真正扎根基層、惠及群眾,今年以來,濰坊市奎文區北苑街道聚焦“苑理講壇”核心宣講品牌,以轄區6個社區為重要支點,積極探索理論宣講新模式,從陣地拓展、隊伍建設、內容創新三個維度精準發力,構建起“有地講、有人講、有的講”的宣講工作新格局,讓黨的聲音直抵基層、飛入尋常百姓家。
提升拓展陣地,讓理論宣講“有地講”

在河畔廣場開展“重溫紅色印記 賡續青年擔當”紅色故事宣講活動。
打破傳統局限,北苑街道將理論宣講陣地拓展至小區院落、河畔廣場、黨史教育館、紅色教育基地等特色場所,創新采用“馬扎會”“小院講堂”“樓頭會”等靈活形式,打造隨時隨地可開展的“流動課堂”,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便捷聆聽黨的聲音,有效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其中,沙窩社區整合轄區資源,升級改造占地400余平米的“樂·和”小院,依托院內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調解室、書屋、文苑等功能空間,進一步拓寬宣講陣地覆蓋面,通過互動交流、故事化表達等方式,將高深的“大理論”轉化為接地氣的“小故事”,讓理論宣講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臥龍社區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啟宣講“云模式”。目前“和美臥龍”視頻號已發布30條《先鋒青年說》紅色故事宣講,讓理論宣講突破物理邊界,進一步擴大覆蓋面與影響力。
完善宣講隊伍,讓理論宣講“有人講”

大學生宣講團成員走進社區進行環保知識宣講。
北苑街道充分挖掘轄區人才資源,積極吸納社區干部、黨員志愿者、退休教師、文藝愛好者等220余人加入宣講隊伍,結合自身特色與實際需求,組建“民生宣講團”“青春宣講團”“紅色宣講團”等特色隊伍,為理論宣講筑牢人才根基。
北苑街道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邀請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開展專題授課,著力提升宣講員的政治素養與業務能力,確保黨的創新理論和方針政策精準傳遞。搭建交流展示平臺,舉辦“‘金’日我主講”“青年說”分享課堂、宣講比賽等活動,促進宣講員互學互鑒,推動宣講隊伍整體水平穩步提升。
該街道搭建“理論宣講+社會實踐”平臺,引入大學生志愿者資源,組建大學生宣講團,為社區理論宣講注入新鮮血液。大學生宣講員以年輕人獨特的視角和語言,向居民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方針政策,同時自身也在實踐中鍛煉了能力,實現“校社”共建共贏。
豐富宣講內容,讓理論宣講“有的講”

老年大學文藝宣講會。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與實際關切,北苑街道深入開展走訪調研,創新打造“理論宣講+”多元融合模式,推動宣講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轉變,實現思想傳播與實踐服務有機結合。
北苑街道“宣講+志愿服務”,在傳遞黨的創新理論的同時精準摸排居民需求,同步開展愛心助老、家電維修、政策代辦等暖心服務,讓宣講更有溫度;“宣講+文化活動”,以文藝匯演、書畫展覽、紅色誦讀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為載體,將政策要點融入節目、把理論內涵繪入作品,讓理論傳播更具感染力;“宣講+社會治理”,圍繞垃圾分類、停車難等社區治理痛點,通過宣講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建設、積極建言獻策,以理論共識凝聚治理合力。今年以來,累計開展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沂蒙精神代代傳、反詐騙、移風易俗等主題宣講240余場次,覆蓋群眾4800余人次,用通俗語言搭配鮮活案例,讓黨的創新理論和方針政策真正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切實滿足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
下一步,北苑街道將繼續深化理論宣講工作,持續優化陣地、隊伍、內容建設,讓理論宣講更具溫度、力度與深度,真正成為凝聚民心、激發干勁的強大動力。
新派融媒體記者:董金平/文圖
編輯:王首榮 祝超 李愛花
一審:慈兆慶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