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11月9日,“濰坊銀行杯·我的育人故事”主題征文大賽頒獎典禮舉行。大賽自9月啟動以來,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支持,一篇篇飽含深情的文字,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感人至深的育人長河,傳遞出為師者的初心與堅守。
大賽不僅生動呈現了一線教育工作者以愛育心、以德化人的實踐歷程,更在字里行間深刻詮釋了“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進一步營造了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
通過選登部分獲獎佳作,共同走進這些真摯而動人的教育現場,感受平凡育人故事中蘊藏的教育智慧與無限深情,見證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樸實與偉大。
三尺講臺種春風
□王英
站在教室后窗邊,看著六年級三班的孩子們晨讀。陽光穿過明亮的窗戶,在嶄新的書頁上跳躍。看著前排坐姿端正,豎立起課本認真朗讀的小夏。我忽然想起上學期剛接這個班時的情景,作為有著山東省優秀教師、濰坊市初中語文領軍人才等諸多光環的我,回到我的家鄉,一所四個農村小學合并形成的新學校——黃旗堡街道中心小學執教六年級語文,本以為是小菜一碟,卻在這片更稚嫩的田園里摔了個結結實實的大跟頭。
初遇“沉默的冰”
開學第一課,我注意到坐在最前排的女孩小夏。她始終低著頭,指尖把課本邊緣摩挲得發毛。當我請她朗讀課文時,她的聲音輕得像蚊子哼哼,全班同學忍不住哄笑起來。下課問班主任,說這個孩子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學生,從來不寫作業,每天上課低著頭,叫起來就用那雙無辜的大眼睛看著你,一聲不吭,整得你很是無語。
家訪時我才知道,小夏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很小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她,除了周末在家玩手機,很少和同學來往。奶奶說:“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這孩子認幾個字就不錯了,你們就當幫我們看孩子就行。”那個夜晚,我沿著村道慢慢走,路旁新翻的麥田在月光下泛著銀光。我突然意識到,這些孩子就像被稗草包圍的麥苗——不是他們不愿生長,而是缺乏成長的養分。
那個周末,我在辦公室批改作文。小夏的本子上只有一行字:“我是一塊不會融化的冰。”窗外的法桐葉沙沙作響,我突然想起一句話:“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教育,就是一棵樹推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隨筆本里的春天
第二天,我拿著兒子在初中時寫的隨筆本走進教室:“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讀一讀我兒子八年級時寫的隨筆哈”,當我聲情并茂的朗讀兒子在初中寄宿學習生活中的師生趣事時,孩子們笑得前仰后合,不抬頭的小夏竟然也抬起頭,眼睛里閃爍著笑意。于是我和大家也來個約定,都準備個隨筆本,隨便寫,寫啥都行,每天課前隨機抽簽分享。當小夏把自己的隨筆本遞過來時,我看見她指尖還沾著粉筆灰。展開隨筆,上面寫著:“月亮掉進井里,碎成爺爺的咳嗽聲。”我故意把這句詩寫在黑板最顯眼的位置:“哪位同學能接著寫?”教室里炸開了鍋,有個男生喊:“星星們慌忙打撈,卻被狗吠聲嚇跑了!”我帶頭鼓掌,余光瞥見小夏嘴角揚起的弧度。
從那以后,每天的“隨筆分享會”成了我們班的保留節目。我讓孩子們用方言寫詩,把校園里的蒲公英、食堂的玉米餅都變成詩句。小夏漸漸敢舉手了,雖然聲音還是輕輕的,但眼睛里有了星星。
破繭的聲音
期末考試前一天,我剛走到四樓就抬頭看見小夏抱著作業本站在門口。
“老師”,她把本子遞給我,“這個題我錯了3遍……”擦掉她睫毛上的淚珠。我翻開本子,發現她把錯題抄了整整二十遍。“知道為什么總錯嗎?”我指著題目,“因為你總想著自己不行。”我把創編的班級文學公眾號打開,里面第一篇就是她寫在隨筆里的《童年》讀后感。她忽然開心地笑了,從那以后,她的錯題本變成了“進步日記”,每個錯誤旁都畫著笑臉。
照亮前路的光
改變在細微處發生,小夏開始追著我問:“老師,印江·喬埃為什么要殺掉醫生呀?”“太棒了小夏,你這個問題問得太有價值了,咱們來個有獎問答吧!”于是我把她提的這個問題寫到黑板上,晚上大家回去精讀《湯姆索亞歷險記》,一起找答案,贏積分。第二天,答案精彩紛呈,看著小夏自豪而又滿足的為大家鼓掌時,我仿佛聽見一株挺直的麥穗,在時光里悄然拔節。
執著于事必將成功,執著于心魅力永恒。天很高,心很遠,在教育的樂土上,我甘愿做一名虔誠的耕種者,做一名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師,一路播撒希望,一路執著前行,用心、用情、用愛,引領孩子們幸福成長!
種園記
□徐永信
今年春天,我們清除了些雜樹,擴大了學校種植基地的規模,并將這些“責任田”分給了每個班級,讓老師、孩子、家長共同參與進來,種什么不重要,吃的、看的、用的都可以,甭管種成菜園、果園還是花園,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它成為伴隨著孩子們成長的樂園。
每個班分得的地大約只有八米長、五米寬大小,自然是沒法耕、也不用耕的,于是便用鐵锨、镢頭翻土。孩子們大多數都沒干過這些活,卻有一種初生牛犢的氣勢,一個個斗志昂揚、摩拳擦掌,拿起工具就開干。老師在旁邊邊看邊笑,等到他們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卻也沒能翻得了自己立足之地時,老師才讓這幾個“愣頭青”停下,并一塊跟大伙說,干什么事都不能用蠻力,別看種地是體力活,更是個技術活,只有掌握了要領和技巧,才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孩子們在老師的示范之下,很快學會了翻地的方法,雖然有些高洼不平,但看到自己第一次耕耘的成果,淌著汗水、紅撲撲的小臉上都露出了甜甜的微笑。不少班級的家長也跟師生們并肩作戰,幾天的工夫,十幾個小畦子便排著隊般整齊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有個班的老師在翻土之前聯系養雞場弄了些雞糞撒在了自己班的田里,一位家長找到我,說這既難聞,又不雅觀。我笑著跟她說,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這是最好的有機肥。如果孩子聞到了,可以因勢利導地給孩子補上這堂課,這是農民伯伯種地的必要流程之一,正是因為他們不怕臟、不怕累,才有了飯桌上我們吃的糧食、水果和蔬菜。我們不能只管享受美味食物,卻連這點氣味都忍受不了,只有聞得了今天的臭,才能品嘗以后的甜。一席話,讓這位家長心服口服。后來事實也證明,這個班種的作物長得最好。
地整好了,就開始播種和移栽。除了常見的蔬菜,還有許多經濟作物,如花生、芝麻、大豆,有兩個班還栽上了幾棵西瓜苗。種的花也不少,有百日菊、太陽花、向日葵、百合等。剛移栽的小苗,需要特別保護,要用大葉子或紙殼幫它們遮一下灼熱的陽光;剛出土的嫩芽還分辨不出是什么作物,孩子們一天能去看好幾次,都嫌它們長得慢,恨不得再來一次“拔苗助長”。
幼苗是不管孩子們的心情的,它們都在忙著自己長自己的。為了不錯過作物的每一個生長瞬間和自己的勞動體驗,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始寫觀察日記。田間管理相較于翻地來說,又不知要精細上多少倍,孩子們都是一點一點地學。澆水的時候,水管壓倒了小苗,除草的時候反而把苗除掉了,剛澆透了地就急著進去,結果弄了滿腳泥,而這些錯誤往往要犯上好幾次才能改。至于搭架、摸叉、疏果等技術含量更高、年輕教師也不會的工序就只能由老同志來完成了。
由暮春到仲夏,日子一天天過去,園子里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慢慢熱鬧起來,紫的茄子,紅的柿子、綠的瓠子,成串的蕓豆,長長的豆角,調皮的小葫蘆,帶刺的嫩黃瓜,都爭先恐后地跟孩子們打招呼,整個園子顯得葳蕤蓬勃、生機盎然。孩子們也更忙碌了,課間中、放學后都能看到他們穿梭在田間的身影,有時也沒什么事,就是為了來看看啥時候能吃。我想,這與其說是孩子們看著作物生長,倒不如說是作物陪伴著孩子們成長。
今年雨水多,日常管理中最繁重的任務莫過于除草了。記得一位專家說過,要想讓地里不長草,最好的辦法是把地里種滿莊稼。但是草的適應性和生命力可要比莊稼強多了,要想讓作物好好地長,就只能不斷地清除。拔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一種牛筋草,又名”扽倒驢”,為了不成為那倒霉的驢,孩子們都拉開架勢、鼓足勁,卻往往被瞬間扽倒,而草卻紋絲不動。我跟孩子們說,這牛筋草可是好東西,可作飼料、藥材,而且根系極其發達,大人也要費上很大的力氣才拔出它。我們在遇到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各種不確定因素時,也要像牛筋草那樣深深地把根扎在地下,練好過硬本領,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從容應對各種局面、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隨著各班作物的陸續成熟,一場場農產品的推介會、展銷會、品鑒會也輪番上演,大家在一起分享收獲的喜悅、交流勞作的心得。孩子們了解了花生是怎么“落”在地里的,芝麻開花如何節節高,黃瓜為什么是綠色的,知道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春華秋實”,每一種有每一種的生長周期,夏天才是它們生長和成熟的主陣地,有的在秋天收獲的是果實,有的在秋天收獲的是種子。西瓜成熟的時候,恰好市里的一個檢查組到校,他們吃了贊不絕口。其實這之前瓜已經熟了,老師們用各種方法進行了判斷,都認為沒問題,但就是沒人敢去摘第一個,好像吃個瓜還得承擔多大責任似的。有個班在群里發了他們采摘和品嘗脆瓜的照片,我是這樣點評的: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獲。孩子們只有參與其中、體驗過程,才能全方位感受耕作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悅,至此我們的教育才形成了一個小小的閉環。在品嘗這些脆瓜時,可能有個別的會略帶一點點苦味,這很正常,還有長殘了、長歪了的,都很正常,可以讓孩子們去查閱資料、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我們還要讓孩子明白“甘瓜苦蒂,事無全美”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接受這個現實,接受每一個個體的不同,正如我們要接受我們的每一個孩子一樣!
秋天的園子已是另一番景象,但那依然是一首成長的贊歌!
支教“地圖”
□朱紅菊
導航顯示,再有幾百米,我便到達支教學校。我自信地關閉導航,卻闖進一大片楊樹林。樹林里偶爾傳來幾聲蟬鳴。入秋了,這蟬還在堅強地歌唱,如同我堅定的心。
左尋右找,我終于看到,“臨朐縣第一實驗小學桲林校區”的牌子在秋日里閃著光。校墻處的冬青葉滲出了油,一如我額頭上的汗珠。
完成報到手續,我急切進入五年級二班的教室。提前了解二十六名孩子的情況后,我奔到他們中間。幾十雙眼睛齊刷刷地投來。孩子們一個個緊繃神經,小臉蛋上寫滿嚴肅,教室里安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我微笑著試圖打破僵局:“同學們好,我是你們新來的語文老師……”
自我介紹后,第一節課正式開始。當讓大家一起回答問題時,孩子們還算踴躍;可一旦要求單獨站起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就像被施了魔法,扭捏起來。有的害羞地低著頭,臉漲得通紅;有的眼神恐懼,緊緊咬著嘴唇,不敢看我。我心里犯起嘀咕:眼前不過二十幾個孩子,要是走向更大的舞臺,他們會不會更加不敢說話了呢?
我不停地鼓勵著:“孩子們,勇敢一點,說出自己的想法,說錯了算我的!”在我的鼓勵下,終于有一個男孩緩緩地站起來,說:“我叫張峻麟,今年11歲,我的眼睛特別有神……”雖然只有一句話,但能第一個站起來,已是勇氣可嘉。我急忙表揚:“你的介紹不僅讓老師知道了名字,還記住了你的樣子,眼睛炯炯有神的張峻麟……”我故意拉長表揚的話語,終于聽到另一個聲音:“我叫鄭劉洋……”就這樣,四個男孩簡單地作了自我介紹,剩下的二十二個孩子,無論我怎么鼓勵,他們始終像被釘在座位上,一動不動。
怎么辦?!我猛然想起,我來這里是跟著導航走的,為何不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導航”,“撬開”他們的小嘴巴呢?
我快步走到講臺前,拿起課本,微笑著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今天咱們不講具體的知識點,先來看看這本書的目錄。”孩子們聽到這話,臉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我帶著孩子們一起仔細分析本冊目錄內容,引導他們找出八個單元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我一邊講解,一邊觀察著孩子們的反應。一開始,他們只是抬著頭呆呆地望著我,眼神有些渙散,也有些茫然。
“同學們可以找一找單元導讀和文章題目里的小線索。”我放慢語速,試著引導。這時孩子們開始動了——有的用手指指著目錄的每行文字;有的悄悄拿起筆,在特殊的單元旁畫上了圓圈。等過了好一會兒,左側一個女孩才把手舉到耳旁,我急忙邀請她。她站起來,聲音有些微弱,說:“老師,第三單元有《牛郎織女》這篇課文,那這個單元大概是民間故事吧,后面的‘快樂讀書吧’也是民間故事吧。”
“會觀察會預測,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我立刻肯定她的表現,“那你怎么知道《牛郎織女》屬于民間故事呢?”
“因為奶奶以前給我講過這個故事,還告訴我每年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她的聲音不自覺得亮了幾分。
“你不僅結合生活經驗進行預測,還讓我們知道了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的特點——就是像奶奶講故事那樣,靠嘴講,靠耳朵聽,一代代流傳下來。會觀察會思考,預測才能精準,學習就是這樣的……”
還沒等我說完,孩子們開始興奮起來,原本渙散的目光緊緊盯在目錄上,自覺地搜尋其中的奧秘。“老師,我發現除了第五單元,其余每個單元都有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一個男孩半側著身子站起來。
“是呀,這也是教材突出的一個特點,那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順序是怎樣的?
“精讀在前,略讀在后。”孩子們的聲音整齊又響亮,不少同學放松下來,搖晃手中的筆。
“為什么這樣安排呢?”我又接著把問題拋出去。
“哦,我知道了!”后面的男孩迫不及待喊出來,“精讀課文需要我們精細地讀,略讀課文就可以簡單地讀。”
“你很聰明,正像你所說的精讀課文學習方法,略讀課文就可以用方法進行自學了。”聽到這里,他們也大聲討論起來,分別把從目錄中的發現分享出來。
“習作單元應重點學習習作的方法……策略單元要從中學會閱讀的方法……”課堂接近尾聲。孩子們的眼里,仍舊寫著絲絲驚奇。我滿懷期待地問:“還有哪里不明白的嗎?”一個小女孩勇敢地舉起手,站起來問:“老師,您為什么從教目錄開始啊?”她的話一出口,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孩子們眼巴巴地看著我,等待著我的答案。
我笑著反問:“那你覺得呢,為什么我們要先看目錄,看了目錄后你們有什么收獲嗎?”我的話音剛落,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一個男孩興奮地說:“老師,這樣我知道了整個學期所學的內容,心里有底啦!”另一個女孩也迫不及待地說:“老師,我也知道了精讀課文的用處,以后就知道該怎么預習啦!”
“學習如同旅行,目錄就像地圖。找到目錄,才不會迷路。”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這行字。
從沉默無聲,到積極思考,再到熱烈討論和發言。走出教室,我的心情格外舒暢。雖然這堂課我沒有講任何具體的知識點,但這群可愛的娃娃已經在主動地躍進知識的殿堂。我的目錄教學法,說不定會給孩子帶來一種新的思維學習方式。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堂鄉村支教課。我也由此翻開教學生涯的一份新目錄。我期待并堅信,這份新目錄后面,一定是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盡我所能,幫助可愛的鄉村娃娃們茁壯成長,將是文章共有的主題。某種意義上,我也找到了自己新學期語文教學育人的“地圖”和“目錄”。
我還暗暗下定決心,每天都寫支教日記,記錄我和這些鄉村娃娃們的點點滴滴。這些日記,將是我這段支教生活最珍貴的回憶,也將是我未來教學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我打開筆記本電腦,敲下支教日記的第一行字:今天,我陪一群可愛的鄉村娃娃,找到了一個學期的學習“地圖”。
望向窗外,勞動基地里,師生種的秋黃瓜,才小拇指一般長。它們頂著黃傘傘,努力地向空中鋪展一段新的生命旅程。
新派融媒體記者:竇圓娜/文(署名除外)
編輯:馮媛媛 祝超 李愛花
一審:慈兆慶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