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在濰坊安丘,活躍著這樣一支志愿團隊——他們日復一日,用行動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傳遞“守護生命的溫暖”。他們就是安丘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守護生命之翼”志愿者團隊。

危網中的生命守護
2024年深秋,志愿者團隊接到安丘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緊急電話:大盛鎮一處果園內發現大規模非法捕鳥網,需立即清理救援。
抵達現場后,只見數十米長的細密捕鳥網如死亡帷幕懸掛于果樹間,網上掛滿已風干或僅剩羽毛的鳥類尸體。
“網太密了,我進去仔細看看還有沒有活著的!”團隊負責人劉兵兵彎腰鉆入了縱橫交錯的網陣之中,仔細搜尋著生命的跡象。
“這里!還有活的!”他急切地喊道。那是一只亞成體雕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強壯有力的翅膀被無數幾乎看不見的尼龍細線死死纏住,越是掙扎,勒得越緊。網線已經深深嵌入了它的喙部周圍和咽喉部位的軟組織,使它連發出哀鳴都變得困難。那雙大而有神的眼睛,此刻因痛苦、恐懼和窒息而半閉著,令人揪心。
“穩住它!”一名隊員輕托雕鸮,防止其因緊張再次掙扎造成二次傷害。劉兵兵屏住呼吸,拿出剪刀和打火機——這是他們總結的“土辦法”:對纏緊的細線,先用火機灼燒斷頭防拉拽,再用尖頭剪刀一點點挑斷勒入皮肉的網線。
每一根線的松動都可能帶來新的刺痛,雕鸮的每一次抽搐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快了,再堅持一下……”終于,最后一道勒在喉部的致命網線被成功剪斷!隊員們進行初步救護后,將其送往野生動物救助中心接受專業治療與康復。

潤物無聲的野保普法
除了直接的救助行動,團隊還將大量精力投入到野保普法教育中。2024年,他們啟動了"野保宣傳進校園"系列講座,與青少年面對面近距離接觸。
在安丘市實驗小學的課堂上,隊員們通過展示救助過程的影像資料,向學生們講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原來一只小小的畫眉鳥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一個初中生在課后感慨地說,“我爺爺以前也養過,回家我要告訴他這是違法的。”普法的種子正在悄然生根。
最讓隊員們欣慰的是,這些普法教育真的產生了效果。2024年秋天,一位村民主動聯系團隊,要求上交自己多年前制作的捕鳥籠。“孩子回來跟我說了你們的講座,雖然很久沒用了,但還是交給你們處理比較好。”這位村民誠懇地說。
團隊還編制了《安丘市常見保護野生動物圖鑒》,結合真實案例講解法律條款,在社區、集市免費發放。這份圖文并茂的宣傳冊成了群眾識別保護動物的重要參考,至今已接到數十起根據圖鑒提供的舉報線索。

春日新生的溫暖接力
2023年春,團隊接到群眾熱線,稱發現一窩被遺棄的野鴨蛋。這窩野鴨蛋被小心送至救助中心后,立即進入了規范化的救助流程。第一步是評估登記:每一枚蛋都被編號、稱重、進行照蛋檢查,以確定胚胎是否存活及發育階段。隨后是環境控制:蛋被移入恒溫恒濕的專用孵化箱,溫度嚴格控制在37.5℃,濕度維持在55%-60%,并模擬親鳥行為定時翻蛋。緊接著是持續監測:隊員們每天記錄發育數據,通過精密儀器監測蛋內生命的細微變化。
第28天,第一只小鴨成功破殼,標志著流程進入了關鍵的野化訓練階段。隊員們不再是單純的喂食者,更是“導師”,引導小鴨們學習游泳、捕食、識別天敵等生存技能。在確保小鴨子們具備自主覓食、生存能力后,在大汶河濕地公園將40多只野鴨全部放歸。整個救助過程,從接收到野化再到放歸,環環相扣,展現出團隊日益成熟的專業運作體系。

正是基于一次次規范、專業的成功救助案例,團隊積累了詳實的數據和可信的聲譽。他們系統性地整理了救助流程、成功率和生態效益,形成了完整的報告。經過不懈努力與多方溝通,團隊于2025年成功爭取到一筆關鍵的資金撥款。這筆資金專項將用于升級救助中心的醫療設備、擴建康復籠舍等基礎設施上,使得未來的救助工作能夠更加科學、高效。
近年來,“守護生命之翼”志愿者團隊累計成功救助并放歸野生動物超200只,有效維護了本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團隊的每一次成功救援,不僅是對非法捕獵行為的有力回擊,更是對生命價值的最高致敬。他們的行動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讓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的光芒觸手可及。
新派融媒體記者:王玉芳/文圖
通訊員:姚彥杉 許東
編輯:馮媛媛 祝超 李愛花
一審:慈兆慶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