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一座座長80米、寬1.2米、高3米的“玉米樓”拔地而起,連成排的“玉米樓”如金黃巨墻,底部離地面20厘米且自帶通風設施,內里裝滿金燦燦的玉米棒,給人一種豐收的震撼——這是近日記者在濰坊安丘金冢子鎮金冢子村儲糧場見到的景象。

“這些‘玉米樓房’就是科學儲糧倉,每座可容納20多萬斤帶棒玉米,7座共存放著合作社收獲的近150萬斤玉米,是經過周密測算設計的,在通風、防水和結構穩固性上都達到最優標準。”金冢子鎮金中社區書記李正晨介紹,該儲糧倉專為解決大面積玉米種植和儲存難題打造,通過通風降溫解決玉米霉變風險,還能防范鼠蟲侵害。玉米收獲剝皮后無需晾曬,通過機械傳送帶直接將玉米棒送“上樓”,省去人工搬運的費力環節儲存便利性大幅提升,且儲糧年損失率從過去的8%左右降至2%左右,便于依據市場價格擇機出售,切實保障糧食“種得好、賣得好”。

金冢子鎮持續深化新型土地托管模式,從土地整合到科學種植,從產銷對接至品牌培育,發展有機小麥、豆丹等有機綠色產業,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發展格局,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作為試點先行村,2024年金冢子村由村集體成立合作社,綜合考慮地理位置、群眾意愿、耕種條件等因素,通過土地置換,將土地分為“統一經營田”和“自主經營田”,統一經營田由村集體統一采購種子、化肥,在耕種防收等生產環節實行統一管理,通過規模化種植與機械化作業,做活農村土地增值增效文章,走出了一條“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新型土地規模經營新路徑。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讓我們村這1200畝玉米在種植和收獲上都省了不少錢,像買肥、雇傭收割機,因為需求量大價格優惠,且每畝達到了1200斤的產量,規模效益凸顯。”金冢子村黨支部書記李全才說。
在今年的小麥種植過程中,金冢子村集體合作社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高筋、富硒有機小麥訂單種植,鎮黨委政府已與中糧集團等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為有機小麥的產銷對接筑牢基礎,確保村民、村集體雙增收。
新派融媒體記者:王玉芳/文圖
通訊員:宋鑫
編輯:馮媛媛 祝超 李愛花
一審:慈兆慶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