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仇晶 濟南報道
在山東,一場持續十五年的林草種質資源“大摸底”,終于在近日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綠色答卷。10月14日,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省林業局局長趙曉暉宣布:歷經多年艱苦努力和兩輪系統調查,山東林草種質資源的種類、分布等“家底”基本查清。
從調查數據看,山東省現有林草種質資源2736種,其中草本植物1784種、林木952種,較1990年出版的《山東植物志》新增740種。除此之外,更建成了中國林草系統首座“種子方舟”,累計保存來自全國各省的林草種質資源6.97萬份,山東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賽道上走在了全國前列。

那么,山東為何要花費十數年、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抓著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種子不放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刻認識種子的價值。種子是遺傳物質的載體,與它對應的一個說法,是種質資源。可見,種質資源是林業高質量發展的“芯片”,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態安全。
為守護這些“生命芯片”,山東建設了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山東分庫。記者看到,在-20℃的冷庫中數萬份種子正靜靜“沉睡”。山東省林草種質資源中心主任田文俠介紹,種子庫的核心功能,正是通過精準控制溫濕度等環境條件,最大限度延長種子的群體壽命,確保這些珍貴的遺傳材料在需要時能被隨時“喚醒”并投入應用。

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山東分庫的冷庫中,種子們被分門別類地儲存好。
這種設施保存的方式,被譽為最可靠的“種子銀行”,是全球應對生物危機、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通行做法,已在英國的邱園千年種子庫和挪威的“世界末日糧倉”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得到印證。
在我國,國家林草局在全國規劃布局了“1主6分”共7處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山東分庫是全國最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國家級設施庫。該庫于2023年11月啟用,設計保存容量高達70萬份。目前,其已收集保存種質資源6.97萬份,居全國林草系統首位,肩負著立足山東、輻射華東的戰略使命。

山東省林草種植資源中心所轄鋼構種質資源庫戰地面積558畝,承擔著全省林草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堅定評價、研究利用、科普宣教等職能。
種質資源是生態的“芯片”,關乎祖國綠水青山。我國幅員遼闊,生態類型豐富。就山東而言,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與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的復雜地形,共同孕育了多樣且獨特的生態系統。從膠東半島到魯西平原,不同的水土需要不同的“生態衛士”,因此精準摸清種質資源的家底,才能知道哪些樹種能固沙、哪些草種能耐鹽、哪些植物能涵養水源,從而實現精準生態修復和資源利用。
例如,在摸底中發現的中國珍稀瀕危植物野大豆,就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其擁有極強的抗逆性(抗旱、抗寒),在培育抗逆性強的大豆品種時,野大豆就是寶貴的基因資源,它在野外的健康生存,本身也維系著區域生物鏈的完整與生態系統的韌性。

工作人員正在挑揀種子。
種質資源更是產業引擎,賦能鄉村“金山銀山”。種質資源是育種創新的物質基礎。“十四五”以來,山東育成并通過審定的林木良種達146個,廣泛用于經濟林果種植,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支撐。2024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6703億元,居全國第四位。
選育的良種“秋艷”石榴,畝均增產500斤,價格由傳統品種的約5元/斤提高到10元/斤。選育的“金如意”山楂,畝均產值由傳統品種的1500元/畝提高到4000元/畝。還有,歷經17年選育的蘋果早熟品種“魯麗”,填補了我國早熟蘋果品種的空白,成熟期比傳統早熟蘋果提早15-30天,還具備免套袋栽培特性,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切實將我們的種質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產業優勢。
種子雖小,卻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與生物安全。山東正是以“種子”為突破口,不斷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為未來存下“希望的種子”和可持續發展的無限可能。
來源:海報新聞
編輯:李婕寧 李新花 劉曉哲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