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萬多畝苜蓿染綠鹽堿灘,濰坊昌邑“不毛地”實現“一年收五茬”
“牧草之王”喚醒沉睡堿地
萊州灣畔,一片茂密的紫花苜蓿隨風搖曳。10月中下旬,大部分作物已陸續歸倉,而濰坊昌邑市柳疃鎮青阜村的苜蓿田,最后一茬仍顯生機。
“今年已經收了四茬,再過一陣子,還能收最后一茬?!贝迕駥O廣卿說。他身后,是青阜農業綜合體種植的2萬多畝苜蓿,不久后將被收割、打包,變成飼草銷往大江南北。
昔日,這里是“十年九不收”的不毛之地,白花花的鹽堿灘讓村民們束手無策;如今,這里一年能收獲五茬紫花苜蓿,金秋的萊州灣畔被連片的“牧草之王”染成生機盎然的綠色。
點綠
一株苜蓿讓荒灘煥發新生
“這兒離萊州灣只有十多公里,土地鹽堿化嚴重,啥都長不好?!鼻喔反宕逯魅?、青阜農業綜合體負責人孫德東回憶。20世紀70年代,村里也曾試種耐鹽堿的苜蓿,卻因技術匱乏、經驗不足,最終失敗。
土地貧瘠,村民紛紛進廠務工,農田面臨撂荒窘境。2014年,原本化工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孫德東,決定以每畝260元的價格流轉3000畝鹽堿地,嘗試攻克這一難題。
鹽堿地改良,路在何方?在專家建議下,孫德東將目光再次投向苜蓿。
“苜蓿被譽為‘牧草之王’,耐鹽堿、耐貧瘠,抗逆性強,一年能收五六茬,經濟效益也不錯。”在時任山東省畜牧總站副站長翟桂玉的推薦下,孫德東引進了美國品種“紅金一號”,并于2014年8月播種。
“種苜蓿是個技術活?!睂O德東感慨。初期,他們以為苜蓿耐旱,灌溉不及時,導致出苗率低、品質差,銷路打不開。
專家指出,鹽堿地板結嚴重,有機質低,不及時灌溉,苜蓿根本長不好。2015年,在政府支持下,孫德東投入資金,帶領村民打井、鋪管、架設噴灌系統,引淡水壓鹽;還組織車輛從外地運來牛糞還田,提升地力。
“種到第三年,才見到回頭錢,差點就放棄了?!睂O德東坦言。他還購置了一整套價值4800多萬元的青貯苜蓿設備,將苜蓿制成青貯飼料,便于儲存和運輸,銷路拓展到上海、廣東、福建等地。如今,每畝苜蓿的純利潤穩定在1200元以上。

治堿
一套技法種出“高產糧倉”
經過十年摸索,青阜村總結出“引水蓄水、提取鹵水、深翻土地、淡水壓鹽、作物吸鹽、培育良種”的鹽堿地治理六步法。他們形成了“三年苜?!獌赡昝藁ā俜N大豆高粱等作物”的輪作模式,讓鹽堿地得到持續利用。
治理初見成效,村民以承包地入股,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力量,成立農業科技公司,對全村土地進行集中改良。青阜村黨支部牽頭,聯合6家合作社成立青阜農業專業合作社,將治理范圍擴大至4.6萬畝。
昔日的低產田,如今已成為畝產超2000斤的“高產糧倉”。合作社僅苜蓿種植一項,年利潤就達3000多萬元。
孫廣卿家的11畝地,以每畝400元流轉給合作社?!巴恋亓鬓D有租金,合作社打工有薪金,年底還有股金?!睂O廣卿說,他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10余萬元,去年每畝地還獲得了310元的分紅。
升級
一條產業鏈走出循環新路
近年來,青阜農業綜合體新增了肉牛和奶牛養殖項目。隨著養殖規模擴大,飼草供應、糞污處理、飼養成本等新問題也逐漸出現。
2023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黃河流域草牧業高質量發展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山東示范點落戶昌邑。
示范項目由山東省農科院休閑農業所牽頭,多家科研單位聯合,依托青阜農業等經營主體,集成展示了鹽堿地苜蓿規?;a、農閑田飼草生產及草畜一體化等3大類11項關鍵技術。
“我們針對苜蓿建植難、產量低等問題,實施了五項關鍵技術?!笔∞r科院草業團隊負責人王國良研究員介紹,2024年,項目實現苜蓿畝產干草1.1噸,單產提高12.3%,土壤有機質顯著增加。

更值得一提的是配套的“青貯苜蓿替代豆粕肉牛養殖技術”,以25%青貯苜蓿替代等量青貯玉米,使豆粕用量減少3%,每頭牛的飼料成本降低60元,日增重反而提高5%,綜合測算每頭牛增收300元,實現了“增草節糧”和降本增效。
王國良表示,今年青阜嘗試“飼用小黑麥—棉花輪作”“飼用小黑麥—水稻輪作”“苜蓿田套種青貯玉米”等種植模式,將進一步優化飼草結構、提升土地產出效率。昌邑示范點的經驗,正逐步推廣至東營、濱州等黃河三角洲核心區。
一株苜蓿,不僅改善了鹽堿地,更帶起了一條集種植、養殖、生態改良于一體的綠色產業鏈。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編輯:王譽林 劉曉哲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