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國電商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轉型。伴隨行業競爭日趨精細化、消費者趨于理性、稅收監管新規落地等多重變革,農村電商如何抓住機遇破局,成為一道現實考題。
“雙十一”前夕,記者走進菏澤市定陶區張灣鎮、曹縣,探訪多家農村電商企業,感受他們在機遇與挑戰中的真實生存狀態。
當“雙十一”不再屬于所有人
張灣鎮以家具電商聞名。在山東宏勛家具有限公司,一名主播正通過抖音直播推銷家具。公司會計張秀秀告訴記者,他們每月通過線上平臺銷售約三四百單,客戶主要集中于菏澤本地,“我們不是不想拓展省外市場,但送貨難、安裝難,這兩個坎兒邁不過去。”
不遠處,一家主營板凳、搖搖椅的電商企業負責人,則對行業“內卷”憂心忡忡。去年他們推出一款帶按摩功能的搖搖椅,申請了外觀專利,定價300多元,“結果很快被外地廠家‘山寨’,售價更低,導致我們損失慘重。”
被問及為何不通過法律途徑維權,這位負責人坦言:“一方面耗時耗力,另一方面產品只有部分屬于原創,維權底氣不足。想徹底轉型做原創,又怕投入后市場不認可。”
市場的局限,原創的困境,以上兩家企業在電商時代的困惑,并非孤例。而對于一些企業而言,今年“雙十一”的喧囂,已與他們無關。
在曹縣一家罐頭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一條條流水生產線上,清洗、加工、裝罐。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對于罐頭食品這類農產品而言,“觸網”多少有些“不公平”。“罐頭比較重,快遞成本就比其他產品要高,再加上為了‘吸粉’,做一些促銷活動,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最終,公司選擇退出電商平臺,專心從事線下供應生產。
用原創與合規贏得未來
與前述企業的焦慮形成鮮明對比,菏澤歐冠家具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榮勝顯得從容許多。
在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里,長達300多米的生產線有序運轉,縫紉、拼接、包裝、裝車,一派繁忙景象。
創立于2012年的歐冠家具,是一家集家具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家具制造企業,今年前10個月銷售額同比增長10%。
“我們委托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計了3款原創產品,還投入2萬元引入智能客服系統,可同時管理20臺電腦,既節省人力,也提高了效率。”張榮勝道出關鍵,“只有跳出低價競爭,才能走得更遠。”
按照國務院發布的《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互聯網平臺企業于今年10月第一次報送平臺內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身份信息、收入信息等涉稅信息。對此,張榮勝持積極態度:“行業享受了多年政策紅利,依法納稅是應該的。這不僅有利于平臺經濟的發展,也有助于凈化市場環境,對合規守信的企業來說,將在公平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日均70萬單快遞背后的產業生態
隨著“雙十一”的臨近,曹縣電商產業再次迎來爆發式增長,日均快遞進出港量達70萬單。
在山東睿帆工藝品有限公司,20多個直播間同時運作,近30名主播正通過鏡頭細致展示產品的每個細節,多款爆款單品上架不久即銷售一空。
“從10月開始,我們一直在為‘雙十一’大促作準備,直播間熱度穩定上升,斗柜、衣帽架、旋轉書架等產品持續熱銷。”山東睿帆工藝品有限公司新媒體部負責人朱相朋介紹。
直播間的火爆,離不開生產車間的硬核支撐。在山東睿帆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生產廠區,15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確保“雙十一”訂單能及時發出。
火爆的背后,是曹縣作為全國唯一木制品跨境電商產業帶,所擁有的完整產業鏈和成熟的電商生態。
觀察曹縣電商的發展路徑,可以清晰看到農村電商的演進軌跡:從最初的價格競爭,到現在的價值創造;從企業的單打獨斗,到整個區域的協同進化。
在曹縣“穿越大唐”漢服云倉基地的展廳內,各類秋冬季新款傳統服飾錯落有致地陳列著。面對“雙十一”銷售旺季,基地負責人劉申峰介紹,他們的策略是推動產品從傳統漢服向國風新中式轉型,真正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這一貼近市場的轉型策略成效顯著,目前基地的日銷售量已穩定在千單以上。
在曹縣(演出服裝和林產品)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工作人員將演出服外觀專利的辦理周期,從180天壓縮至10天。“以前怕被仿冒不敢推新品,現在有了快速維權,我們半年就推出了12款原創設計。”當地一家服飾企業負責人說。
業內專家指出,農村電商要實現持續發展,必須完成三個轉變:從模仿跟隨到精準創新,從低價競爭到品質升級,從單一營銷到體驗塑造。唯有如此,才能在電商轉型大潮中贏得一席之地。
(大眾新聞記者 王兆鋒 通訊員 張廣亮 劉衛國 朱泓錩)
來源: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編輯:張永超 劉曉哲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