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首次發現月球“鐵銹”
大型撞擊點燃“氧氣焊槍”,月球演化研究實現重大突破
11月16日,國家航天局公布,我國科研團隊近日通過分析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采回的樣品,首次發現大型撞擊事件成因的微米級赤鐵礦和磁赤鐵礦晶體。這一發現不僅顛覆了“月球高度還原”的傳統認知,更為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月球磁異常成因提供了樣品實證,是月球演化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赤鐵礦,俗稱“鐵銹”,是地球上常見的三價鐵氧化物。但在沒有大氣保護、無液態水的月球表面環境下,其形成曾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山東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凌宗成教授解釋道:“月球過去一直被科學界視作高度還原環境,缺少氧化作用的關鍵證據,特別是赤鐵礦等高價態鐵氧化物。但這次我們發現了三價鐵礦物,說明月球局部區域曾發生強氧化反應?!?/span>
本次研究發現了月球也會“生銹”,且與地球上的“鐵銹”并非“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雖然月球赤鐵礦的成分和地球上一樣都是三氧化二鐵,成因卻存在明顯差異,研究團隊提出,本次研究的赤鐵礦的形成與月球歷史上的大型撞擊事件密切相關?!熬拖裨谡婵窄h境中突然點燃了一把‘氧氣焊槍’——撞擊瞬間的高溫高壓使月表礦物汽化,形成短暫的高氧逸度環境,使隕硫鐵等礦物發生脫硫反應,釋放出的鐵離子被迅速氧化,最終冷凝沉積為微米級晶質赤鐵礦和磁赤鐵礦?!绷枳诔尚蜗蟮乇扔鬟@一過程。
月球表面長期存在的局部磁場異常現象一直是行星科學領域的謎題。盡管通過遙感探測早已確認了月球表面存在磁異常區域,但其具體成因和礦物載體始終未能明確?!斑@一反應的中間產物為具有磁性的磁赤鐵礦和磁鐵礦,極可能是南極-艾特肯盆地邊緣磁異常的礦物載體,這是首次用樣品實證為其成因提供直接線索。”凌宗成表示,這一發現不僅為理解月球磁場異常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月球資源原位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但目前樣本量極小,尚需更多探測任務驗證”。
2024年,嫦娥六號成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采回樣品,為本次科學發現創造了前提。嫦娥六號著陸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巖石質天體上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其形成時的撞擊規模遠超月球其他區域,為探索特殊地質過程提供了獨特場景。
此次研究由山東大學牽頭主導,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云南大學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得到國家航天局月球樣品的支持?!拔覀冐撠煒悠肺锢硇再|分析、光譜測試等基礎性工作,前期篩選了上千條數據,才鎖定光譜異常信號?!绷枳诔山榻B,發現異常后,山東大學主動聯系合作單位,充分發揮各自在光譜分析和微區地球化學分析等方面的專業優勢,經過一年多協同攻關,最終確認了三價鐵礦物的存在。
面對微米級別的研究樣本,研究團隊聯用微區電子顯微譜學、電子能量損失譜技術、拉曼光譜技術,確認月球原生赤鐵礦顆粒的晶格結構以及獨特的產狀特征。該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團隊17位作者中,山東大學研究人員占12位,包括多名研究生、青年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拔覀儗⒀赜眠@種在實戰中培養人才的模式,進一步加強行星科學學科建設,鼓勵學生參與國家深空探測任務,在重大工程中錘煉青年人的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我國深空探測事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凌宗成說。
來源:大眾新聞
編輯:劉德增 李婕寧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